绿氢:中国打造下一代“世界卷王”!日欧抱团制定规则,反击开始

发布日期:2024-06-14 21:32    点击次数:68

吉利汽车在山西省晋中市已经启动规模庞大的氢能汽车制造项目,完成了提前布局

吉利汽车在山西省晋中市已经启动规模庞大的氢能汽车制造项目,完成了提前布局

挪威的睿咨得能源公司于当地时间6月5日发布了一份最新报告说,给出了又一个令西方国家瞠目结舌的新结论,即中国现在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氢国和氢气消费国,预计就到2024年底,中国将安装约2.5千兆瓦的制氢用电解槽。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更是认为,制氢电解槽是继电池、光伏、电动汽车之后,有可能成为中国第四个大宗出口的新能源产品。

氢能,作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载体,在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在中国政府已经将氢能作为构建其现代化新能源体系的重要方向,以及实现“双碳”大目标的重要途径。欧阳明高院士说,目前,氢能已经认知的价值还是战略价值,亟待开发的价值却是商业价值,核心就是性价比,源头是绿氢的成本,降低绿氢成本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欧阳明高建议,要以绿氢制备和燃料电池为龙头,带动氢能全产业链商业化。其中,要以富余绿电资源低成本制氢为源头推动,以多元化、大规模商用示范应用场景为龙头拉动,带动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有权威报告统计,中国现在每年可生产绿色氢气22万吨,已经成功超越2025年的20万吨的国家规划大目标。2022年3月23日,中国政府正式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的目标,旨在使其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这一目标已提前并超额实现,彰显了政策推动和产业发展的巨大成效。

分析公司Integral的创始人中西先生指出,绿色氢气产量的增长将有助于满足中国对氢气的总体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预计2030年后中国对氢气的需求将急剧上升。与此同时,使用化石燃料和工业流程生产的氢气产量预计将逐渐下降,这将推动氢能产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氢能源开发企业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反倒是作为传统化石能源三巨头之一的中国石化,它已经悄然成为中国最大的氢气生产利用主体,该公司每年氢气生产利用量高达430万吨,不仅建立了涵盖“制储运加用研”的氢能全产业链条,更在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两大领域聚焦发力,推动氢能一体化业务的蓬勃发展。

中石化的库车绿氢项目,总投资近30亿元,正在改写绿氢产业规则

2023年,该企业在新疆启动了一个新的规模巨大的项目,即库车绿氢项目,总投资近30亿元,在此地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到惊人的300MW,另外,还建设了一个年产能两万吨的电解水制氢厂。这个电站现在每年能够产生6.18亿千瓦时的电力,这些电力不仅足以供整个制氢厂运作,还能确保氢气的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技术创新,库车绿氢项目已经将制氢成本压缩到了每方1.3元,而现在市场上的工业氢气价格通常在每方20-40元。

每方1.3元的制氢成本!这无疑在宣布一个中国氢能时代的到来。

另据6月2日的《日本经济新闻》一篇报道,日本与欧盟正在计划联手制定有关生产设备和运输技术的国际标准,为保证氢的纯度和安全性制定新规则。其意在于通过主导氢使用规则的制定,对抗中国企业在氢能产业上的冲击力,并提高日欧的国际竞争力。

日本和欧洲将在以下4个方面为制定新规则收集必要数据:水电解制氢装置;氢能重卡等车辆的加注技术;液化氢的运输技术;氢发动机的燃烧技术。此外日欧还计划讨论氢气纯度等品质标准,这对于燃料电池车来说至关重要,制定安全要素防止与水电解装置相关的毒气事故以及就氢的生产效率制定标准都将成为日欧磋商的选项。

基于当下相对于中国氢能公司在绿氢制造、氢能交通和成本控制上的明显劣势,日本和欧洲已经把2040年作为一个未来节点,寄希望于跟中国进行更为长远的竞争。欧盟委员会的计划是,到2040年要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90%,这个计划里若没有绿氢产业的强大,显然根本无法保障。

不得不说,我们中国人在制定国际产业规则方面一直是既缺少经验,也缺少足够的盟友,日本和欧洲想在这方面寻求对中国的优势突破,这不乏是一个优化的竞争策略,其实中国人倒可以敞开心胸,在这方面与日欧加强合作,这对中国的氢能产业有百利而无一害。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中国的氢能产业的主体正在由传统的化石能源企业承担起来,中国石化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一的氢能公司,这也是中国政府面对未来进行新能源和绿色能源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章节;现在,中国的绿色氢气产业的年产能已经达到了22万吨,此数值比包括日本、欧洲和美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6000吨。

从今年以来,美国和欧洲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带来的全球市场大颠覆的抱怨就不绝于耳,什么“产能过剩”“工业海啸”这样的批评纷至沓来;但现在看来,中国企业在制氢炼氢、氢能交通和绿氢生产应用上的动作正在酝酿着下一轮全球冲击波,可以说中国新质生产力在接下来对美国和西方的传统“旧质生产力”的打击远未结束。